剖开青木瓜,
一瓢洁白的瓜子,
闪着珍珠样的光彩。
幸福注定是她的。
——《青木瓜之味》
第三节
湄公酒店
TH
毕业后的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开始从事电影工作,他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够在泰国影片制作系统之外创作电影的泰国导演之一。
20世纪70年代是泰国电影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电影中采用了群众喜爱的泰国民歌,因而在农村观众中备受欢迎。其中1970年的《我们农场的情歌》大获成功,制片人获利600万铢,打破泰国影片的票房纪录。这一年,大部分制片人都在影片中加入了民间乐曲,有的影片多达30多支,他们全然不管这些歌曲与情节是否有关。1970年年底,导演庇阿克·鲍斯特拍摄的《佐尔》与当时的泰国电影风格迥异。在该片中,导演对摄影角度、演员技巧、剪辑技术都有所创新,虽然影片收入不如《我们农场的情歌》,但却深受赞扬。这部影片被视为模板,为许多导演效仿。1973年,泰国政府决定对电影业给予财政上的支持,降低进口胶片和制片的税收,提高外国影片的税率,这一做法提高了国产片的产量。1976年,电影界出现了一批新人,他们关心社会,干预现实。例如帕慕波·差耶·阿隆拍摄的第一部影片《狗的生活》,就是讲述曼谷贫民窟的生活,提出改变贫民生活的先决条件是提高教育水平。这样的影片在当时的泰国电影普遍模仿好莱坞和西方娱乐片、一味追求票房价值的潮流中,显得独树一帜。到1985年为止他又导演了《城雾》《残忍的天性》《乞丐之城》《老和尚》等五部影片,成为泰国最知名的导演。